说到Martin Wallace,经常玩国外桌游的玩家不会陌生,他的作品从大家熟知的Age of Steam、Princes of the Renaissance、God’s Playground、一直到近期的Steam、Age of Inudstry和London……都是国外年度的大作,Martin也是桌游发行商Warfrog Games/Treefrog Games的创始人。今天我们跟随玩桌游网的专栏作家邱卓成去看一看他2008年出版的Tinners’ Trail。
《Tinners’ Trail》是个关于采矿的游戏。故事背景是英国西南部康沃尔(Cornwall)采矿业的巅峰时期。玩家买矿山、采锡、采铜,然后把卖锡卖铜赚回来的钱拿去投资,从而得分。这游戏运用了类似《底比斯》(Thebes)的轮次系统,玩家做的每一件事都要花一定的时间,如果刚刚做的事花了很多时间,那么就要等很久才再轮到自己。
游戏中要买矿山是用投标的。有了矿山后,其他可以做的事都围绕怎样改进自己的矿山和采矿运作。例如起码头、起铁路、挖排水道、安装抽水机。有些可以提高产量、有些可以把水抽走以减低采矿费用。矿坑的水位对采矿费用影响很大,例如矿坑有两粒水,那么在这里采矿就每一粒矿要两块钱。做完一次采矿行动,就要加一粒水,所以采矿会越采越贵。
白色方块是锡矿、橙色方块是铜矿、兰色方块是水。
右上角是每个回合可以安装的各种设备。白色圆饼是抽水机,黑人是矿工,黑条是排水道,褐色火车是火车站,白色船只是港口。
游戏只有四回合。每一回合开始时要甩骰子给锡和铜订价。锡价比较稳定,铜价波动比较大。矿价会影响玩家想不想采矿,和采什么矿。采了矿一定要在同一个回合卖掉。赚到的钱可以用来买分数,但也要留一些给下回合。分数的价钱是越来越贵的,所以前面的回合多买一点比较划算。可是游戏初期比较需要钱。要买矿山、也要又足够的钱采矿。
四个回合结束,最高分的人赢。
锡和铜的价格表。现在锡值五块,而铜是最高价的十块。
投资标,也就是买分数的地方。表内数目是分数,而两轴标明回合和价钱。同样的一笔钱,在每一回合可以买的分数是越来越少的。同样一笔钱在第四回合可以买的分数只有第一回合的一半。
有烟窗的小屋代表玩家的矿山。
我、阿Han、Allen三个人玩。第一回合矿价在最高峰。可惜我犯了一个很大的错,就是选新设备时第一个就选了挖排水道。排水道是不错的设备,可以同时帮到两个相邻的矿山。问题是要花三个时间,也就是说我做了这行动后,要等很久才再次轮到我。那时大部份其他的设备都已经被阿Han和Allen拿光了。他们甚至能把采矿费用降到零(也就是水全抽走了),这是有很大帮助的,因为开始时大家都很穷。
我在第一回合里挖的矿比他们少很多,所以一开始就落后一大截,后来一直都追不上,真是很大的教训啊。
游戏中有一个行动叫sell pastry,我们叫成卖面包——花一个时间赚一块钱。起初我们以为只有傻瓜才会沦落到要卖面包,哪里知道后来我们个个都跑去卖面包。下次不敢取笑面包佬了。这游戏中有时真的钱很不够用。
我们玩的这一局矿价波动很大。有高峰、有谷底。这对每个回合采多少矿、买多少分影响很大。我们发现留意对手的所剩时间和钱是很重要的。有的时候可以乘他们缺这些的时候捡便宜,就是把新的矿山推出来标,然后以低价标到。
最后是阿Han胜出,Allen紧接在后,而我就……别提了。
整个图板。这是第四回合进行中。右下角可看见在第二回合里完全没有人做投资(买分数),因为那时候的矿价真的太烂了。
游戏尾声,很多矿山都剩下很少矿,水就很多。
放大看。
游戏简评
我很欣赏Martin Wallace以那么简洁的游戏规则和系统带出了Cornwall的采矿业的故事。这是他的风格,让他的很多游戏都很有独特性。这游戏中起初采矿业很兴旺,可是当矿渐渐采完,或水越来越多使得采矿费用太高,很多矿山就渐渐被废弃。
《Tinners’ Trail》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它的粒度很低。例如要花两块钱还是三块钱来标一个矿山,差别是很大的。粒度低,就很不容犯错,一错可以影响很大。粒度低,图板上的状况就可以很快一目了然,大家都清楚彼此的状况,有充分资讯去决定怎样走下一步、怎样和对手竞争。游戏虽然有乱数(铜价、锡价、还有每个矿山的铜、锡、水数量),不过这些数值定了之后,都是公开资料。游戏完全没有隐藏资料。
《Tinners’ Trail》属于中量级游戏,而且偏向轻量级。虽然游戏设置会有变化,游戏也有乱数,可是游戏中的策略变化不多,所以这并不是可以重复玩很多次的游戏。不过游戏玩起来可以很刺激,因为它很绝,必须玩得很精准,不可以马马虎虎,就像是一场近身刀战,不容半分差错。所以久不久拿出来玩,是很过瘾的。最重要是记得别乱乱挖排水道……